曾經有一件羽衣——名叫霓裳!
发布日期:2015-07-21浏览:1889
曾經有一件羽衣——名叫霓裳!
“蒹葭蒼蒼,白露為霜,所謂伊人,在水一方。溯洄從之,道阻且長,溯遊從之,宛在水中央。”
登上那古老的城牆,撫摸著泛苔的柱梁,當我興奮地倚欄遠望,總會有一絲酸澀彌漫心房。 總聽到有一個聲音大聲地說:記得嗎?你的祖先名叫炎黃。那時候,有個青年名叫嵇康,他臨刑前,彈奏了一曲絕響,那寬袍博帶在風中飛揚,他用了最優雅的姿態面對死亡。幾千年過去,依舊餘音繞梁,只是他不知道,真正斷絕的不是曲譜,而是他的傲骨,和他身上的信仰。
我也曾夢回漢唐,和一個叫李白的詩人雲遊四方,他用來下酒的是劍鋒上的寒光,他的愛人是空中的月亮。我曾見他在月下徘徊、高歌吟唱,長風吹開他的發帶,長袍飄逸宛如仙人模樣。
300年前的夜晚,一聲無名的悲愴,剃發易服的災難將羽衣悄悄埋葬。鮮血流盡、生死無恙。那個叫史可法的文弱書生,他不願散開高束的髮髻,更不能脫去祖先留給他的衣裳,於是他決定與城共存共亡,丟了性命,護了信仰。殘酷的殺戮,如山的屍骨,並不能把民族的精神埋葬,有人相信,千百年後,它依然會在中華大地上熠熠發光。
就在千百年後的今天,我坐進麥當勞的餐廳,我穿起牛仔T恤的時裝,我隨口唱著《我心依舊》,心底卻莫名的憂傷。因為我聽到一個聲音大聲的說:忘了嗎?你的祖先名叫炎黃。我記得了,一群褐發藍眼的豺狼,帶著堅船利炮,拆了我們的廟宇,毀了我們的殿堂。於是百年之後的今天——我們懂得民主自由,卻忘了倫理綱常;我們擁有音樂神童,卻不識角徵宮商,我們能建起高樓大廈,卻容不下一塊公德牌坊,我們穿著西裝革履,卻沒了自己的衣裳。
在哪里,那個禮儀之邦?在哪里啊,我的華夏兒郎?為什麼我穿起最美麗的衣衫,你卻說我行為異常?為什麼我倍加珍惜的漢裝,你竟說它屬於扶桑?為什麼我真誠的告白,你總當它是笑話一場?為什麼我淌下的熱淚,絲毫都打動不了你的鐵石心腸?在哪里,那個信義之鄉?
在哪里啊,我的華夏兒郎?我不願為此痛斷肝腸,不願祖先的智慧無人欣賞,不願我華夏衣冠倒靠日本人去宣揚。
有一天,我又夢到重回漢唐,穿上了那件美麗的衣裳。廣袖飄飄,衣帶飛揚。
有一天,我看到一群少年,身上穿上了那件衣裳,他燃燒起我心底最深的渴望。有一天,我們開始拾起自己的文化,用它撐起民族的脊樑,我們在祖先的墓前,對他們說:“我們無愧於炎黃子孫,無愧於禮儀之邦。”
記住吧!請記住吧,我的同胞。
曾經有一個文明古國叫華夏,
曾經的君子叫堯舜禹湯;
曾經有一位聖賢叫夫子,
曾經有一個時代叫漢唐;
曾經有一部經典叫易經,
曾經有一條河流叫長江;
曾經有一對圖騰叫龍鳳,
曾經有一件羽衣——名叫霓裳!
備注參考:
1. 華夏之意:“有禮儀之大故稱夏,有服章之美謂之華”
2. 漢服是中國漢民族的傳統民族服飾。其由來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一直到明代,連綿幾千年,華夏人民一直不改服飾的基本特徵,這一時期漢民族所穿的服裝,稱為華夏衣冠,現代稱為漢服。自炎黃時代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,漢服已具衣、裳概念,歷經周朝代的周禮制規範制式,到了漢朝因推崇周禮制而趨向完善並普及,漢朝因文景之治、漢武盛世及光武中興,使漢朝的影響力到達鼎盛,漢人稱謂由此產生。他不是一件衣服,而是華夏5000年的精神延續;他不是一件衣服,而是一個民族堅貞的信仰。
3. 炎黃子孫:黃帝族與炎帝族,又與居住在東方的夷族、南方的黎族、苗族的一部分逐漸融合,形成了春秋時期的華族,漢以後稱為漢族。在當時中原地區的民族和部落中,黃帝族的力量較強,文化也較高,因而黃帝族就成為中原文化的代表。炎黃二帝就成為漢族的始祖。也被人們稱為中華民族的始祖。因而,人們往往稱中華民族是“炎黃子孫”或黃帝子孫。炎黃的子孫就成了中華民族的代名詞。
1. 2. 嵇康,字叔夜,上虞人,後以避怨遷移至譙郡銍縣(今安徽濉溪)人。“竹林七賢”的領袖人物。三國時魏末著名的文學家、思想家、音樂家,是魏晉玄學的代表人物之一。嵇康入獄後,立刻激起輿論的不滿,許多豪傑紛紛要求與嵇康一同入獄。經有司勸諭後,眾人一時遣散,然而最後嵇康和呂安卻被判處了死刑。行刑當日,三千名太學生集體請願,請求赦免嵇康,並要求讓嵇康來太學做老師。這些要求並沒有被同意。臨刑前,嵇康神色不變,如同平常一般。他顧看了日影,離行刑尚有一段時間,便向兄長要來平時愛用的琴,在刑場上撫了一曲《廣陵散》。曲畢,嵇康把琴放下,歎息道:“昔袁孝尼嘗從吾學《廣陵散》,吾每靳固之,《廣陵散》於今絕矣!”說完後,嵇康從容地就戮,時年四十。
3. 剃發易服:漢族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衣冠服飾。《孝經》有言:“身體發膚,受之父母,不敢毀傷,孝之始也。”漢人成年之後就不可剃發,男女都把頭髮綰成髮髻盤在頭頂。滿族的髮型與漢人迥異,該族男子把前顱頭髮剃光,後腦頭髮編成一條長辮垂下。漢人的服裝漢服以交領、右衽、無扣等為主要特色,滿裝的主要特點是立領、對襟、盤扣等。 清朝由居於中國東北的滿族人建立。在入關之前,滿族統治者在關外已然推行“剃發易服”政策。對被征服的漢人一律強令改變髮式、更換服裝,投降的明朝將士也必須剃發易服,作為臣服的標誌。
清軍於1644年(明崇禎十七年)入關時曾頒發“剃發令”,因引起漢人的不滿和反抗,於是公開廢除此令。1645年清兵進軍江南後,漢臣孫之獬受到其他漢大臣的排擠,惱羞成怒之下向攝政王多爾袞提出重新頒發“剃發令”。於是,多爾袞下令再次頒發“剃發令”,規定清軍所到之處,無論官民,限十日內盡行剃頭,削髮垂辮,不從者斬。其執行口號是:“留頭不留發,留發不留頭”。漢族人民為保護世代相承的文物衣冠進行了此起彼伏的鬥爭。清朝統治者對此進行了暴力鎮壓,例如1645年發生的嘉定三屠事件即與“剃發易服”有關。此起彼伏的鬥爭歷經37之年久,最終結果是滿族封建統治者取得勝利,漢族大部分生者都剃發結辮,改穿滿族衣冠;堅持不願改換衣冠者要麼被殺,要麼逃到海外,要麼遁入空門,帶發修行。
6. 史可法-<遺書>:……佔領揚州的多鐸下令:“剃發易服”者一律免死。但沒有人“剃發易服”,於是,八十九萬漢人就這樣死於屠刀之下。正在江南傳教的義大利傳教士衛匡國的《韃靼戰紀》,記錄下紹興人民的衛發之戰:“韃靼人沒有碰到抵抗就佔領了這座城市,他們可以同樣輕易地佔領浙江南部的所有其他城鎮。但是,當他們宣佈了剃發令之後,士兵和老百姓都拿起武器,為保衛他們的頭髮拼死鬥爭,比為皇帝和國家戰鬥得更英勇,不但把韃靼人趕出了他們的城市,還把他們打到錢塘江,趕過了江北,殺死了很多韃靼人。”衛匡國感歎:我從來沒有想到會有這麼多人為了一種髮型和服裝的式樣而死!他當然不知道“中華者,中國也。親被王教,自屬中國,衣冠威儀,習俗孝悌,居身禮義,故謂之中華。”(《唐律疏議》),而亡國滅種,做亡國奴不是一個有尊嚴的民族的選項。
7. 【汉族服饰】 汉民族有自己悠久华美的服饰,即汉服。 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古老的民族服饰之一,从传说中的黄帝一直延续到甲申之难(1644年)。1644年清军入关后,建立了以满族为核心的高度集权政府。满清统治者下令全国剃发易服,引起全国性的愤怒、不满及武装抵抗,随后满清王朝进行武力血腥镇压与屠杀,汉服逐渐消亡。 1683年,清军入台湾,灭郑成功余部,从此汉服从华夏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彻底消亡。在经历满清两百多年的统治后,今日的汉族逐渐忘记了自己曾经拥有的华美衣裳,成了世界上惟一没有自己民族服装的古老民族。今天人们看到的“唐装”和旗袍、长衫马褂都不是汉族的民族服饰,而是满族的民族服饰或改良。值得欣慰的是,今天,越来越多的汉族人民又自豪的穿起了自己的美丽服饰,这场民间自发兴起的复兴汉民族服饰的运动,通常被称为“汉服运动”。
“蒹葭蒼蒼,白露為霜,所謂伊人,在水一方。溯洄從之,道阻且長,溯遊從之,宛在水中央。”
登上那古老的城牆,撫摸著泛苔的柱梁,當我興奮地倚欄遠望,總會有一絲酸澀彌漫心房。 總聽到有一個聲音大聲地說:記得嗎?你的祖先名叫炎黃。那時候,有個青年名叫嵇康,他臨刑前,彈奏了一曲絕響,那寬袍博帶在風中飛揚,他用了最優雅的姿態面對死亡。幾千年過去,依舊餘音繞梁,只是他不知道,真正斷絕的不是曲譜,而是他的傲骨,和他身上的信仰。
我也曾夢回漢唐,和一個叫李白的詩人雲遊四方,他用來下酒的是劍鋒上的寒光,他的愛人是空中的月亮。我曾見他在月下徘徊、高歌吟唱,長風吹開他的發帶,長袍飄逸宛如仙人模樣。
300年前的夜晚,一聲無名的悲愴,剃發易服的災難將羽衣悄悄埋葬。鮮血流盡、生死無恙。那個叫史可法的文弱書生,他不願散開高束的髮髻,更不能脫去祖先留給他的衣裳,於是他決定與城共存共亡,丟了性命,護了信仰。殘酷的殺戮,如山的屍骨,並不能把民族的精神埋葬,有人相信,千百年後,它依然會在中華大地上熠熠發光。
就在千百年後的今天,我坐進麥當勞的餐廳,我穿起牛仔T恤的時裝,我隨口唱著《我心依舊》,心底卻莫名的憂傷。因為我聽到一個聲音大聲的說:忘了嗎?你的祖先名叫炎黃。我記得了,一群褐發藍眼的豺狼,帶著堅船利炮,拆了我們的廟宇,毀了我們的殿堂。於是百年之後的今天——我們懂得民主自由,卻忘了倫理綱常;我們擁有音樂神童,卻不識角徵宮商,我們能建起高樓大廈,卻容不下一塊公德牌坊,我們穿著西裝革履,卻沒了自己的衣裳。
在哪里,那個禮儀之邦?在哪里啊,我的華夏兒郎?為什麼我穿起最美麗的衣衫,你卻說我行為異常?為什麼我倍加珍惜的漢裝,你竟說它屬於扶桑?為什麼我真誠的告白,你總當它是笑話一場?為什麼我淌下的熱淚,絲毫都打動不了你的鐵石心腸?在哪里,那個信義之鄉?
在哪里啊,我的華夏兒郎?我不願為此痛斷肝腸,不願祖先的智慧無人欣賞,不願我華夏衣冠倒靠日本人去宣揚。
有一天,我又夢到重回漢唐,穿上了那件美麗的衣裳。廣袖飄飄,衣帶飛揚。
有一天,我看到一群少年,身上穿上了那件衣裳,他燃燒起我心底最深的渴望。有一天,我們開始拾起自己的文化,用它撐起民族的脊樑,我們在祖先的墓前,對他們說:“我們無愧於炎黃子孫,無愧於禮儀之邦。”
記住吧!請記住吧,我的同胞。
曾經有一個文明古國叫華夏,
曾經的君子叫堯舜禹湯;
曾經有一位聖賢叫夫子,
曾經有一個時代叫漢唐;
曾經有一部經典叫易經,
曾經有一條河流叫長江;
曾經有一對圖騰叫龍鳳,
曾經有一件羽衣——名叫霓裳!
備注參考:
1. 華夏之意:“有禮儀之大故稱夏,有服章之美謂之華”
2. 漢服是中國漢民族的傳統民族服飾。其由來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一直到明代,連綿幾千年,華夏人民一直不改服飾的基本特徵,這一時期漢民族所穿的服裝,稱為華夏衣冠,現代稱為漢服。自炎黃時代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,漢服已具衣、裳概念,歷經周朝代的周禮制規範制式,到了漢朝因推崇周禮制而趨向完善並普及,漢朝因文景之治、漢武盛世及光武中興,使漢朝的影響力到達鼎盛,漢人稱謂由此產生。他不是一件衣服,而是華夏5000年的精神延續;他不是一件衣服,而是一個民族堅貞的信仰。
3. 炎黃子孫:黃帝族與炎帝族,又與居住在東方的夷族、南方的黎族、苗族的一部分逐漸融合,形成了春秋時期的華族,漢以後稱為漢族。在當時中原地區的民族和部落中,黃帝族的力量較強,文化也較高,因而黃帝族就成為中原文化的代表。炎黃二帝就成為漢族的始祖。也被人們稱為中華民族的始祖。因而,人們往往稱中華民族是“炎黃子孫”或黃帝子孫。炎黃的子孫就成了中華民族的代名詞。
1. 2. 嵇康,字叔夜,上虞人,後以避怨遷移至譙郡銍縣(今安徽濉溪)人。“竹林七賢”的領袖人物。三國時魏末著名的文學家、思想家、音樂家,是魏晉玄學的代表人物之一。嵇康入獄後,立刻激起輿論的不滿,許多豪傑紛紛要求與嵇康一同入獄。經有司勸諭後,眾人一時遣散,然而最後嵇康和呂安卻被判處了死刑。行刑當日,三千名太學生集體請願,請求赦免嵇康,並要求讓嵇康來太學做老師。這些要求並沒有被同意。臨刑前,嵇康神色不變,如同平常一般。他顧看了日影,離行刑尚有一段時間,便向兄長要來平時愛用的琴,在刑場上撫了一曲《廣陵散》。曲畢,嵇康把琴放下,歎息道:“昔袁孝尼嘗從吾學《廣陵散》,吾每靳固之,《廣陵散》於今絕矣!”說完後,嵇康從容地就戮,時年四十。
3. 剃發易服:漢族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衣冠服飾。《孝經》有言:“身體發膚,受之父母,不敢毀傷,孝之始也。”漢人成年之後就不可剃發,男女都把頭髮綰成髮髻盤在頭頂。滿族的髮型與漢人迥異,該族男子把前顱頭髮剃光,後腦頭髮編成一條長辮垂下。漢人的服裝漢服以交領、右衽、無扣等為主要特色,滿裝的主要特點是立領、對襟、盤扣等。 清朝由居於中國東北的滿族人建立。在入關之前,滿族統治者在關外已然推行“剃發易服”政策。對被征服的漢人一律強令改變髮式、更換服裝,投降的明朝將士也必須剃發易服,作為臣服的標誌。
清軍於1644年(明崇禎十七年)入關時曾頒發“剃發令”,因引起漢人的不滿和反抗,於是公開廢除此令。1645年清兵進軍江南後,漢臣孫之獬受到其他漢大臣的排擠,惱羞成怒之下向攝政王多爾袞提出重新頒發“剃發令”。於是,多爾袞下令再次頒發“剃發令”,規定清軍所到之處,無論官民,限十日內盡行剃頭,削髮垂辮,不從者斬。其執行口號是:“留頭不留發,留發不留頭”。漢族人民為保護世代相承的文物衣冠進行了此起彼伏的鬥爭。清朝統治者對此進行了暴力鎮壓,例如1645年發生的嘉定三屠事件即與“剃發易服”有關。此起彼伏的鬥爭歷經37之年久,最終結果是滿族封建統治者取得勝利,漢族大部分生者都剃發結辮,改穿滿族衣冠;堅持不願改換衣冠者要麼被殺,要麼逃到海外,要麼遁入空門,帶發修行。
6. 史可法-<遺書>:……佔領揚州的多鐸下令:“剃發易服”者一律免死。但沒有人“剃發易服”,於是,八十九萬漢人就這樣死於屠刀之下。正在江南傳教的義大利傳教士衛匡國的《韃靼戰紀》,記錄下紹興人民的衛發之戰:“韃靼人沒有碰到抵抗就佔領了這座城市,他們可以同樣輕易地佔領浙江南部的所有其他城鎮。但是,當他們宣佈了剃發令之後,士兵和老百姓都拿起武器,為保衛他們的頭髮拼死鬥爭,比為皇帝和國家戰鬥得更英勇,不但把韃靼人趕出了他們的城市,還把他們打到錢塘江,趕過了江北,殺死了很多韃靼人。”衛匡國感歎:我從來沒有想到會有這麼多人為了一種髮型和服裝的式樣而死!他當然不知道“中華者,中國也。親被王教,自屬中國,衣冠威儀,習俗孝悌,居身禮義,故謂之中華。”(《唐律疏議》),而亡國滅種,做亡國奴不是一個有尊嚴的民族的選項。
7. 【汉族服饰】 汉民族有自己悠久华美的服饰,即汉服。 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古老的民族服饰之一,从传说中的黄帝一直延续到甲申之难(1644年)。1644年清军入关后,建立了以满族为核心的高度集权政府。满清统治者下令全国剃发易服,引起全国性的愤怒、不满及武装抵抗,随后满清王朝进行武力血腥镇压与屠杀,汉服逐渐消亡。 1683年,清军入台湾,灭郑成功余部,从此汉服从华夏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彻底消亡。在经历满清两百多年的统治后,今日的汉族逐渐忘记了自己曾经拥有的华美衣裳,成了世界上惟一没有自己民族服装的古老民族。今天人们看到的“唐装”和旗袍、长衫马褂都不是汉族的民族服饰,而是满族的民族服饰或改良。值得欣慰的是,今天,越来越多的汉族人民又自豪的穿起了自己的美丽服饰,这场民间自发兴起的复兴汉民族服饰的运动,通常被称为“汉服运动”。